收藏
课程目录
1.1 “五谷”与“六畜”
1.2 粟黍稻的本土驯化与种植
1.3 “六畜”的起源
1.4 “六畜”的功能
2.1 大禹治水与农田沟洫系统
2.2 战国秦汉以来的农田灌溉
3.1 铁犁牛耕
3.2 曲辕犁
4.1 三才理论
4.2 地力常新壮
4.3 风土论
5.1 梯田
5.2 畲田
5.3 砂田
5.4 桑基鱼塘
6.1 从杵臼到碓
6.2 从石磨盘到石磨石碾
7.1 传统农学知识的传承
7.2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
7.3 《齐民要术》
7.4 《陈旉农书》
8.1 饮茶之风
8.2 水厄与酪奴
8.3 鱼脍的传统
8.4 野味与岭南饮食传统
8.5 豆腐的历史
9.1 古老的关中农区
9.2 五胡乱华
9.3 永嘉南渡与长江流域的开发
9.4 苏湖熟 天下足
9.5 湖广熟 天下足
9.6 走西口
9.7 闯关东
10.1 礼乐制度
10.2 井田制度
10.3 商鞅变法与农战体制
10.4 农官制度
10.5 轻徭薄赋
10.6 均田制
10.7 租庸调制
10.8 一条鞭法
10.9 摊丁入亩
11.1 何谓内外:空间维度的“内”与“外”
11.2 历史维度中中外科技文化:“胡化”的农业与生活
11.3 发展视野中深度问题:以本土化为核心
11.4 小麦的引进及传播
11.5 小麦的本土化历程中的技术改造
11.6 小麦的本土化历程中的风土适应
11.7 小麦的本土化历程中的社会接纳与文化濡化

















































课程详情
本课程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学思想、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学知识的传承与农书的编撰、传统饮食文化举例、农区的拓展与社会的变迁、农业基因的形成与农业制度的演变等。
本课程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学思想、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学知识的传承与农书的编撰、传统饮食文化举例、农区的拓展与社会的变迁、农业基因的形成与农业制度的演变等。
本课程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学思想、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学知识的传承与农书的编撰、传统饮食文化举例、农区的拓展与社会的变迁、农业基因的形成与农业制度的演变等。
上一篇:吴文化史
下一篇:徽州历史人物与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