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0 课程简介
1.1 正面的孔子——世之木铎与万代师表
1.2 负面的孔子——不仁、不忠、不义、不可、不智、不一
1.3 迷失的仁学——充满争议的仁学思想
1.4 《论语》的法典化解读——大变动中感悟孔子仁学
2.1 礼乐崩坏的大变动时代——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
2.2 家道中落与创立私学——探索大变动社会的生存智慧
2.3 孔子出仕与周游列国——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的应用
2.4 列国困顿与成就仁学——先难后获与仁学思想的成熟
3.1 仁的疑惑——不可言说的言说
3.2 亦仁而已 何必同——令人疑惑的仁的不同表述
3.3 简单版的仁——孝悌乃仁之本
3.4 欲仁得仁——简单版本仁的实现路径
4.1 未见好仁学恶不仁者——仁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4.2 不忧不惧——仁者的属性
4.3 仁学无关圣与仁——关乎五美四恶
4.4 仁学实现的诸要素——行动的智慧与策略
5.1 仁者近愚——仁与其它品德的关系
5.2 仁之好恶——实践仁者的属性
5.3 弘毅之士——小人到大人的仁学人格
5.4 立人、达人之仁——仁的功效与特质
6.1 仁的否定表述——如果没有仁会如何
6.2 从小人到大人——仁学人格的层次性
6.3 什么是不仁——不仁是人之常态
6.4 君子有不仁者——仁与不仁,不好判断
7.1 无终食之间违仁——仁者与不仁者最重要的区别
7.2 仁的不可知——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7.3 子罕言者三——真理的不可言说
7.4 仲弓的故事——仁是内在人格的塑造
8.1 管仲悖论——仁学的权变的难题
8.2 伯夷、叔齐难题——仁学的难题
8.3 历史上的仁者——权变之仁
8.4 永恒与权变——大变动社会的仁者之道
9.1 能近取譬 谓仁之方
9.2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材施教的仁
9.3 樊迟之问——仁学在于修正自己的欠缺
9.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行动力的仁
10.1 内在人格很小的人——小人的10项标准
10.2 小知而不可大受——内在小人格的10大表现
10.3 君子不器——君子的标准
10.4 君子的权变——君子权变的标准
11.1 仁学总结——变动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
11.2 仁学真谛——窄路中的生存与美德
11.3 分歧缘起——变动社会中德性的危机
11.4 权变之义——德的权变与义的分歧
12.1 《学而篇第一》——后天之“学”改变命运
12.2 好学——内在人格的完善的基础
12.3 德、礼、义——好学及权变的方法
12.4 立于变动社会中的奥秘——《学而》的逻辑

















































课程详情
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
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
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