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教材与参考文献
1.2 分析化学的定义
1.3 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4 分析化学的作用
1.5 分析化学与农业生产
1.6 分析化学与矿产资源勘查利用
1.7 分析化学的分析方法
1.8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9 分析化学的过程
1.10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1.11 滴定分析法概论
1.1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13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1.14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及玻璃器皿正确使用
1.15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1 固体试样采集和采样单元数
2.2 液体试样的采集
2.3 液体试样的保存
2.4 气体试样、生物试样的采集
2.5 固体试样的制备
2.6 最低可靠质量
2.7 试样分解的要求和常用方法
2.8 试样的分解——溶解法
2.9 试样的分解——熔融法
3.1 误差与数据处理概述
3.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3 分析化学中的偏差
3.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5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3.6 过失
3.7 分析误差的小结
3.8 误差的传递和类型
3.9 系统误差的传递
3.10 随机误差、极差的传递
3.11 误差传递例题
3.12 有效数字及其修约
3.13 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规则
3.14 有关误差和有效数字的例题
3.15 总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16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17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3.18 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3.19 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t分布曲线
3.20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21 显著性检验——t检验
3.22 显著性检验——F检验
3.23 可疑值的取舍
3.24 回归分析
3.2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26 第二章和第三章练习
4.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4.2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标准方法(1)
4.4 标准物质(2)
4.5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5.1 酸碱的定义、活度和活度系数
5.2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反应
5.3 酸碱平衡
5.4 物料平衡
5.5 电荷平衡
5.6 质子平衡
5.7 分布分数
5.8 强酸(强碱)和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pH的计算
5.9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pH的计算例题
5.10 二元弱酸(弱碱)溶液中pH的计算
5.11 混合溶液中pH的计算
5.12 溶液中pH的计算小结
5.1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5.14 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
5.15 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例题
5.16 缓冲容量
5.17 标准pH缓冲溶液及选择缓冲溶液的原则
5.18 酸碱指示剂
5.19 混合指示剂
5.20 酸碱滴定原理
5.21 弱酸(碱)、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原理
5.22 酸碱滴定原理小结
5.23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2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25 质子条件式、pH值计算、酸碱滴定终点误差
5.26 实验一
5.27 实验二
5.28 实验三
5.29 实验操作视频: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6.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3 络合剂的副反应系数
6.4 金属离子和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
6.5 条件稳定常数
6.6 络合滴定曲线
6.7 金属离子指示剂
6.8 金属离子指示剂和终点误差
6.9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6.10 络合滴定中允许最低pH值、终点误差
6.11 实验四
6.12 实验五
7.1 氧化还原平衡概述
7.2 条件电势
7.3 条件电势的计算
7.4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7.5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7.6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7.7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8 高锰酸钾法的特点
7.9 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10 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钙和二氧化锰
7.11 高锰酸钾法测定有机化合物
7.12 高锰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Mn
7.13 重铬酸钾法
7.14 碘量法的特点
7.15 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碘单质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16 碘量法的应用
7.1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7.18 氧化还原滴定法课堂练习
7.19 实验七
8.1 沉淀滴定法概述
8.2 沉淀滴定曲线
8.3 氯化银沉淀的表面吸附、银量法概述
8.4 莫尔法
8.5 佛尔哈德法
8.6 法扬司法
8.7 沉淀滴定法课堂练习
8.8 滴定分析小结
8.9 实验操作视频:莫尔法测定水样中氯离子的含量
9.1 重量分析法概述
9.2 沉淀重量分析法的基本过程、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
9.3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9.4 溶解度
9.5 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9.6 溶解度和溶度积的关系
9.7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9.8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其它因素
9.9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9.10 相对过饱和度对晶核数目和聚集速度的影响
9.11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表面吸附、混晶或固溶体
9.12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吸留和包夹、后沉淀
9.1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9.14 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9.15 均匀沉淀法
9.16 有机沉淀剂
9.17 称量形式的获得
9.18 重量分析法应用示例及课堂练习
9.19 实验操作视频: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10.1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10.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3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应用
10.4 光吸收基本定律
10.5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10.6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标准曲线绘制
10.7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测定波长选择
10.8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误差控制
10.9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0.10 显色反应的条件选择
10.11 其他吸光光度法
11.1 概述
11.2 分离富集的定义及应用
11.3 回收率的定义与计算
11.4 气态分离法
11.5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11.6 痕量组分的富集与共沉淀分离
11.7 萃取分离基本原理
11.8 一次萃取与多次萃取的萃取率比较
11.9 重要的萃取体系
11.10 萃取方式及萃取过程
11.11 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
11.12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类型
11.13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与离子交换操作
11.14 色谱分离法
11.15 电分离法
11.16 气浮分离法










































































































































































课程详情
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样品的采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以及吸光光度法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样品的采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以及吸光光度法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样品的采集、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以及吸光光度法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上一篇:漫谈数学与军事
下一篇: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