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0 课程的主要内容
1.1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1.2.1 人因工程学的萌芽与兴起时期
1.2.2 人因工程学的成长与发展时期
1.2.3 我国人因工程学科的发展
1.3.1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
1.3.2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2)
1.3.3 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1.4.1 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
1.4.2 人因工程学研究步骤
2.1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与供能系统
2.3 呼吸、消化和循环系统 人的心理因素
3.1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2.1 微气候环境评价(1)
3.2.2 微气候环境评价(2)
3.3.1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1)
3.3.2 微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2)
3.4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
4.1 光的度量与视觉特性
4.2 照明对作业的影响
4.3.1 工作场所照明(1)
4.3.2 工作场所照明(2)
4.4 照明标准
4.5 照明环境的设计和评价
4.6 照明环境测定与分析实验
5.1.1 色彩构成及其表示方法(1)
5.1.2 色彩构成及其表示方法(2)
5.1.3 色彩构成及其表示方法(3)
5.2.1 色彩对人的影响(1)
5.2.2 色彩对人的影响(2)
5.3.1 色彩调节与应用(1)
5.3.2 色彩调节与应用(2)
6.1.1 声音的度量(1)
6.1.2 声音的度量(2)
6.1.3 声音的度量(3)
6.2 噪声及其对人的影响
6.3 噪声测量及评价标准
6.4 噪声控制
6.5 噪声环境测定与分析实验
7.1.1 空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
7.1.2 几种现代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
7.2.1 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浓度标准
7.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2.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物防治
7.3.1 粉尘
7.3.2 二氧化碳
7.4 工作场所通风与空气调节
8.1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8.2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8.3.1 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
8.3.2 能量代谢量、相对代谢率及其资料
8.4 作业时的氧耗动态
8.5.1 劳动强度分级(1)
8.5.2 劳动强度分级(2)
8.6.1 体力疲劳及其产生
8.6.2 疲劳测定方法(1)
8.6.3 疲劳的测定方法(2)
8.6.4 疲劳的测定方法(3)
8.6.5 降低疲劳的途径
8.7 劳动强度测定与评价实验
9.1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
9.2.1 感觉与知觉系统、感知过程中的信息存储
9.2.2 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
9.2.3 人的信息传递能力
9.2.4 注意
9.3.1 中枢(认知)系统的信息储存
9.3.2 思维与推理
9.3.3 影响信息处理的因素
9.4.1 人的信息输出形式
9.4.2 反应时
9.4.3 运动时间
10.1.1 脑力工作负荷
10.1.2 脑力负荷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10.2.1 脑力负荷的测量(评价)方法
10.2.2 NASA-TLX量表、主任务测量法
10.2.3 辅助任务测量法、生理测量法
10.3.1 时间压力模型
10.3.2 波音公司的方法、Aldrich的脑力负荷预测方法
10.4 应激
10.5 脑力疲劳及其消除
10.6 反应时测定实验
10.7 注意力测试实验
11.1.1 人体测量及其基本术语
11.1.2 人体尺寸测量分类、人体测量方法
11.2 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
11.3.1 人体测量中的主要统计指标
11.3.2 人体尺寸数据应用的主要原则
11.3.3 人体尺寸数据的案例
12.1.1 作业空间设计的有关概念
12.1.2 作业空间设计的一般要求
12.2.1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一)
12.2.2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二)
12.2.3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三)
12.2.4 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四)
12.3.1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12.3.2 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12.4.1 主要工作岗位的空间尺寸
12.4.2 辅助性工作场地的空间设计(一)
12.4.3 辅助性工作场地的空间设计(二)
12.4.4 工位器具的设计
12.5 体力作业过程中作业者动作姿态的捕捉及姿态分析
12.6 坐姿的压力测试实验
13.1.1 人机系统含义及基本模式
13.1.2 人机系统的类型
13.2.1 人机系统设计思想的发展及人机系统设计程序
13.2.2 人与机器的功能分析
13.2.3 人机功能分配
13.2.4 设计与评价
13.2.5 人机系统设计程序实例
13.3.1 人机系统评价——连接分析法(1)
13.3.2 人机系统评价——连接分析法(2)
13.3.3 操作顺序图分析法、校核表法
13.3.4 工作环境指数评价法
13.3.5 海洛德分析评价法
14.1 人机界面设计概述
14.2 显示器设计
14.3.1 控制器设计概述
14.3.2 控制器的外形结构、控制器的阻力和偶发启动
14.3.3 主要控制器的设计
14.4 控制—显示组合设计
14.5 累积损伤疾病与工具的设计
15.1 事故及其危害
15.2.1 人机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15.2.2 安全评价
15.3 事故产生的原因
15.4 眼动实验
16.1.1 感性工学的含义及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
16.1.2 感性工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方法基础及研究步骤
16.1.3 感性工学应用实例
16.2.1 可用性的含义
16.2.2 可用性的特点
16.2.3 可用性测试和评估的指标
16.2.4 可用性测试和评估的方法
16.2.5 可用性测试和评估的案例







































































































































课程详情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会议室、办公室的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微气候、照明、噪声、空气环境、作业空间等方面入手,设计出舒适、宜人、高效的办公环境。(东北大学)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会议室、办公室的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微气候、照明、噪声、空气环境、作业空间等方面入手,设计出舒适、宜人、高效的办公环境。(东北大学)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会议室、办公室的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微气候、照明、噪声、空气环境、作业空间等方面入手,设计出舒适、宜人、高效的办公环境。(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