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重新定义教育和人
1.2 媒介技术:什么技术?
1.3.1 媒介技术怎样影响社会变革(上)
1.3.2 媒介技术怎样影响社会变革(下)
1.4 本课程的结构
2.1 媒介技术:口头语言
2.2 口语符号的社会“建构”
2.3 口传时代的社会传播结构
2.4.1 口语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2.4.2 口语的修辞特征
2.4.3 口头传统的遗存
2.5 口传时代的教育
3.1 媒介技术:手工书写
3.2 符号: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
3.3 载体的变化
3.4 复制或出版
3.5.1 手工书写文本的传播
3.5.2 新的知识生产方式
3.5.3 亚历山大大帝
3.5.4 埃及亚历山大城
3.5.5 典籍散佚、流失
3.5.6 智慧宫:阿拉伯文化发展
3.6.7 新媒介与新的社会传播结构
3.7 手工抄写的局限
3.8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4.1 媒介技术:印刷技术
4.2 印刷模式
4.3.1 印刷文化的特征(上)
4.3.2 印刷文化的特征(下)
4.4.1 印刷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宗教改革
4.4.2 印书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圣经版本
4.4.3 印书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哥白尼革命
4.4.4 印书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地图和解剖学
4.4.5 印书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工具书和计算手册
4.4.6 印刷技术对知识产业的影响——印刷时代:表达
4.5 印刷时代的教育发展
4.6 解答李约瑟之问
5.1.1 媒介特征 电子媒介特征与发展
5.1.2 载体:记录媒介
5.2 电子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3.1 电子媒介对知识产业的影响(上)
5.3.2 电子媒介对知识产业的影响(下)
5.4.1 电子媒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经典理论
5.4.2 电子媒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电视的修辞与认知特征
5.5 电子媒介的局限性
6.1.1 媒介特征 数字媒介特征(上)
6.1.2 媒介特征 数字媒介特征(下)
6.2.1 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案例1 富士康:制造业流程再造
6.2.2 案例2 零售业、金融业创新
6.2.3 案例3 彭博社的“窥探门”
6.2.4 案例4 2015年股灾
6.2.5 案例5 数据汇集、处理:联结主义
6.3.1 知识产业的变革 知识生产:新的协作
6.3.2 知识生产:大数据
6.3.3 知识表达与传播
6.4.1 在线教育发展简史(上)
6.4.2 在线教育发展简史(下)
6.4.3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历程
6.4.4 美国在线教育的发展
6.4.5 中美比较:Online Course
6.5.1 在线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模型
6.5.2 在线课程设计 教学分析与资源设计
6.5.3 在线课程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6.6 虚拟教育组织管理
7.1 媒介技术:世界3的容身之处
7.2.1 基于大数据的学术研究的变革(上)
7.2.2 基于大数据的学术研究的变革(下)
7.3 媒介技术与教育变革




































































课程详情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技术”中,媒介技术是一个特殊的类别。首先,它变革缓慢,上千年、数百年才发生一次变化。很多人(包括大思想家、科学家)从生到死,只见过一种“媒介技术”,不易察觉其带来的影响。其次,媒介技术不是“造物”,而是造“新人”,它是通过“内化”的方式,改变人,进而改变社会的。由于“身在庐山中”,很多人会把变革归因于人,而看不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内在、外在认知(环境)的影响。
为澄清这类迷雾,建立持久、稳定的理论思考工具,《解密教育的技术变革史》首先重新定义了教育,定义了三类“人”的概念,其次,从媒介史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技术”中,媒介技术是一个特殊的类别。首先,它变革缓慢,上千年、数百年才发生一次变化。很多人(包括大思想家、科学家)从生到死,只见过一种“媒介技术”,不易察觉其带来的影响。其次,媒介技术不是“造物”,而是造“新人”,它是通过“内化”的方式,改变人,进而改变社会的。由于“身在庐山中”,很多人会把变革归因于人,而看不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内在、外在认知(环境)的影响。 为澄清这类迷雾,建立持久、稳定的理论思考工具,《解密教育的技术变革史》首先重新定义了教育,定义了三类“人”的概念,其次,从媒介史、知识产业链——教育的产业配套体系、教学场景和教育组织等三个方面,建立了一个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理论认知框架。(北京大学)
为澄清这类迷雾,建立持久、稳定的理论思考工具,《解密教育的技术变革史》首先重新定义了教育,定义了三类“人”的概念,其次,从媒介史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技术”中,媒介技术是一个特殊的类别。首先,它变革缓慢,上千年、数百年才发生一次变化。很多人(包括大思想家、科学家)从生到死,只见过一种“媒介技术”,不易察觉其带来的影响。其次,媒介技术不是“造物”,而是造“新人”,它是通过“内化”的方式,改变人,进而改变社会的。由于“身在庐山中”,很多人会把变革归因于人,而看不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内在、外在认知(环境)的影响。 为澄清这类迷雾,建立持久、稳定的理论思考工具,《解密教育的技术变革史》首先重新定义了教育,定义了三类“人”的概念,其次,从媒介史、知识产业链——教育的产业配套体系、教学场景和教育组织等三个方面,建立了一个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理论认知框架。(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