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绪论(1)
1.2 绪论(2)
1.3 绪论(3)
1.4 绪论(4)
1.5 绪论(5)
1.6 绪论(6)
1.7 绪论(7)
1.8 绪论(8)
2.1.1 有教无类(1)
2.1.2 有教无类(2)
2.1.3 有教无类(3)
2.1.4 有教无类(4)
2.1.5 有教无类(5)
2.1.6 有教无类(6)
2.1.7 有教无类(7)
2.2.1 学而不厌(1)
2.2.2 学而不厌(2)
2.2.3 学而不厌(3)
2.2.4 学而不厌(4)
2.2.5 学而不厌(5)
2.2.6 学而不厌(6)
2.2.7 学而不厌(7)
2.2.8 学而不厌(8)
2.3.1 诲人不倦(1)
2.3.2 诲人不倦(2)
2.3.3 诲人不倦(3)
2.3.4 诲人不倦(4)
2.3.5 诲人不倦(5)
2.3.6 诲人不倦(6)
2.3.7 诲人不倦(7)
2.3.8 诲人不倦(8)
2.4.1 一视同仁(1)
2.4.2 一视同仁(2)
2.4.3 一视同仁(3)
2.4.4 一视同仁(4)
2.4.5 一视同仁(5)
2.4.6 一视同仁(6)
2.4.7 一视同仁(7)
2.4.8 一视同仁(8)
2.5.1 相知相契(1)
2.5.2 相知相契(2)
2.5.3 相知相契(3)
2.5.4 相知相契(4)
2.5.5 相知相契(5)
2.5.6 相知相契(6)
2.5.7 相知相契(7)
2.5.8 相知相契(8)
2.6.1 立德树人(1)
2.6.2 立德树人(2)
2.6.3 立德树人(3)
2.6.4 立德树人(4)
2.6.5 立德树人(5)
2.6.6 立德树人(6)
2.6.7 立德树人(7)
3.1.1 颜回生平简介(1)
3.1.2 颜回生平简介(2)
3.1.3 颜回生平简介(3)
3.2.1 心不违仁,博文约礼(1)
3.2.2 心不违仁,博文约礼(2)
3.2.3 心不违仁,博文约礼(3)
3.3.1 孔颜乐处,安贫乐道(1)
3.3.2 孔颜乐处,安贫乐道(2)
3.4 好学进取,不迁怒不贰过
4.1 子路(1)
4.2 子路(2)
4.3 子路(3)
4.4 子路(4)
4.5 子路(5)
5.1 子夏(1)
5.2 子夏(2)
5.3 子夏(3)
5.4 子夏(4)
5.5 子夏(5)
5.6 子夏(6)
5.7 子夏(7)
5.8 子夏(8)
5.9 子夏(9)
6.1 文行忠信概述
6.2.1 文之教(1)
6.2.2 文之教(2)
6.2.3 文之教(3)
6.2.4 文之教(4)
6.2.5 文之教(5)
6.2.6 文之教(6)
6.2.7 文之教(7)
6.2.8 文之教(8)
6.2.9 文之教(9)
6.2.10 文之教(10)
6.2.11 文之教(11)
6.3 行之教
6.4.1 忠之教(1)
6.4.2 忠之教(2)
6.5 信之教
6.6 文行忠信小结
7.1 育才之方(1)
7.2 育才之方(2)
7.3 育才之方(3)
7.4 育才之方(4)
7.5 育才之方(5)
7.6 育才之方(6)
7.7 育才之方(7)
7.8 育才之方(8)
8.1 学而优则仕(1)
8.2 学而优则仕(2)
8.3 学而优则仕(3)
8.4 学而优则仕(4)
8.5 学而优则仕(5)
8.6 学而优则仕(6)
8.7 学而优则仕(7)













































































































课程详情
本课程选择孔子及其三位优秀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为主要对象,依照7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论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品绎,具体分析孔子何以为伟大的教育家,理解孔门弟子何以为孔子眼中的优秀弟子,以利于大家欣赏、理解和践行《论语》的教育智慧,通过向孔子及其弟子借智慧,怎样做一个良师和习得为人处世之道,寻获一种快乐的人生世界。
本课程选择孔子及其三位优秀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为主要对象,依照7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论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品绎,具体分析孔子何以为伟大的教育家,理解孔门弟子何以为孔子眼中的优秀弟子,以利于大家欣赏、理解和践行《论语》的教育智慧,通过向孔子及其弟子借智慧,怎样做一个良师和习得为人处世之道,寻获一种快乐的人生世界。
本课程选择孔子及其三位优秀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为主要对象,依照7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论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品绎,具体分析孔子何以为伟大的教育家,理解孔门弟子何以为孔子眼中的优秀弟子,以利于大家欣赏、理解和践行《论语》的教育智慧,通过向孔子及其弟子借智慧,怎样做一个良师和习得为人处世之道,寻获一种快乐的人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