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 经济地理概念与内涵
1.3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1.4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1.5 经济地理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2.1 农业区位论科学内涵
2.2 农业区位论理论价值
2.3 杜能圈的修正与发展
2.4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念与假设
2.5 韦伯运费指向论
2.6 韦伯劳动费指向论
2.7 韦伯集聚指向论
2.8 胡佛的区位理论
2.9 廖什的区位理论
2.10 行为主义区位理论
2.11 区位的相互依赖学派
2.12 新古典区位论
3.1 中心地理论的产生
3.2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3 交通 、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4 理论地理学之父
3.5 零售业区位决策影响因素
3.6 零售业空间模型
3.7 零售引力模型
3.8 服务业类型与区位特征
3.9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4.1 企业增长动因
4.2 企业增长的战略
4.3 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与阶段
4.4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4.5 企业国内空间演变模式
4.6 企业国际空间演变模式
4.7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与空间特征
5.1 产品周期理论
5.2 乌普萨拉阶段理论
5.3 邓宁折衷理论
5.4 国家和地方尺度的跨国投资区位
5.5 跨国公司总部区位
5.6 跨国公司R&D机构区位
5.7 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
5.8 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
6.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和机制
6.2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
6.3 区位研究与区域产业结构
6.4 区域空间结构
6.5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6.6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6.7 农村工业化
6.8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6.9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6.10 区域创新网络
7.1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7.2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7.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4 经济区和经济区划
7.5 区域管治
7.6 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7.7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实践价值
8.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内涵
8.2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8.3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9.1 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差异与合作
9.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9.3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9.4 区域化与全球化
9.5 劳动地域分工的内涵及演进
9.6 产品内分工
9.7 产品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9.8 跨国公司真是无地方的吗
9.9 跨国公司的地化策略
10.1 产业链与产业转移
10.2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
10.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0.4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1.1 新经济地理学
11.2 文化与制度转向












































































课程详情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全球化、知识经济对区域间经济分工与合作新形态和新规律的影响,进而获得分析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布局问题,提出企业区位、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方案的能力。本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理论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与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优化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全球化、知识经济对区域间经济分工与合作新形态和新规律的影响,进而获得分析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布局问题,提出企业区位、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方案的能力。本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理论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与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优化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全球化、知识经济对区域间经济分工与合作新形态和新规律的影响,进而获得分析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布局问题,提出企业区位、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方案的能力。本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理论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与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