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与学科地位
1.2 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的区分
1.3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
1.4 生态毒理学的应用与分支学科
1.5 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6 生态毒理学简史
2.1 不同类群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与排泄
2.2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膜的关系
2.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对生态毒性的影响
2.4 生态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2.5 生态毒性作用的类型与联合作用
2.6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3.1 生物富集及其动力学
3.2 生物富集因子测定及预测模型
3.3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
3.4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1)
3.5 生物放大因子及其测定技术与方法(2)
3.6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蓄积
3.7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1)
3.8 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2)
4.1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4.2 环境污染物对DNA的损伤效应
4.3 环境污染物对蛋白质的损伤效应
4.4 环境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效应
4.5 环境污染物的氧化损伤
4.6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1)
4.7 环境污染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2)
4.8 环境污染物对代谢组学的影响
4.9 环境污染物对细胞信号转导的效应
5.1 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5.2 环境污染物细胞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胞浆的毒理学效应
5.3 环境污染物导致的细胞突变与癌变
5.4 组织与器官水平的毒理学效应
5.5 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
5.6 环境污染物的生长发育毒性
5.7 环境污染物导致的行为异常和生态死亡
5.8 环境污染物的致死效应
6.1 环境污染物在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2 环境污染物在群落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4 环境污染物在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5 环境污染物在大陆和半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6.6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圈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7.1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7.2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7.3 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7.4 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7.5 酸沉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7.6 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7.7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7.8 环境污染物的农业生态毒理学效应
7.9 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修复作用
8.1 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8.2 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及污染物分类
8.3 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转化
8.4 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
8.5 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分子水平、细胞水平
8.6 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个体水平
8.7 环境污染物的水生生态毒理学效应——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
9.1 海洋环境污染概述
9.2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放大
9.3 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分子生态毒理学效应
9.4 海洋环境污染物从细胞到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9.5 海洋环境污染物从种群到生态系统水平的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9.6.1 海洋典型污染事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9.6.2 海洋塑料污染生态毒理学效应
10.1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及生态风险的特点和规模
10.2 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和科学基础
10.3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一):评价框架和问题形成
10.4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二):暴露表征
10.5 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三):效应表征和风险表征
10.6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暴露—效应评估方法
10.7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二):风险表征方法
10.8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三):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10.9 转基因生物引起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课程详情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学习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掌握生态修复和治理环境的理论和措施。(山西大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学习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掌握生态修复和治理环境的理论和措施。(山西大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学习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掌握生态修复和治理环境的理论和措施。(山西大学)
上一篇: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
下一篇:新时代的生态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