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1 传统与文化
1.1.2 传统文化
1.1.3 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
1.2.1 传统文化的肇始
1.2.2 史官文化的源头
1.3.1 张岱年等人的观点
1.3.2 许思园等人的观点
1.3.3 杨宪邦等人的观点
1.3.4 刘纲纪等人的观点
1.3.5 司马云杰、丁守和、庞朴等人的观点
2.1.1 先秦的文化:绪论
2.1.2 礼乐文化(官学文化)
2.1.3 百家诸子(私学文化)(上)
2.1.4 百家诸子(私学文化)(下)
2.2.1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富国强兵,拓展疆土
2.2.2 无为而治,霸王道杂之
2.2.3 秦汉的学术文化
2.2.4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篡,二乱,三隐)
2.2.5 几个术语的解读
2.3.1 隋唐的文化:科举与正统文化
2.3.2 古文运动与儒家道统
2.3.3 宏大的唐诗与儒佛道
2.3.4 史学与教育的发展
2.3.5 盛唐的科技工艺进步与开放的国际文化
2.4.1 宋代的文化:重文轻武与现代性文化
2.4.2 琴棋书画修养与儒佛道汇通合流
2.4.3 哲理的史学与宋词
2.4.4 “情景合一”的艺术
2.4.5 世俗文化与茶文化
2.5.1 元代的文化:序言
2.5.2 戏曲文化与山水文化
2.6.1 明代的文化:贸易与航海
2.6.2 宋明理学与闭关自守
2.6.3 “实学”与经世致用
2.6.4 典籍、小说与书画
2.6.5 海禁与西学东渐
2.7.1 清代的文化:序言
2.7.2 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与四库全书
2.7.3 文学戏曲等多元发展、兼容并包
2.7.4 书画园林独树一帜
2.7.5 重文轻理工与西学的影响
3.1.1 “西学中源”的提出
3.1.2 对以儒学为首的传统文化的公开否定
3.1.3 国人的纠结与中西之争
3.2.1 何为“汉学”?
3.2.2 日俄的汉学研究
3.2.3 欧美的汉学研究
3.2.4 对汉学研究的理性审视
3.3.1 反思与正视
3.3.2 “文化热”与“国学热”
3.3.3 “大国学”观
3.3.4 “国学”未来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4.1.1 何为“君子”?
4.1.2 何为“修养”?
4.1.3 “六艺”修养
4.1.4 周代的礼乐文化
4.1.5 儒佛道的修养与琴棋书画
4.2.1 人与动物之别
4.2.2 儒家的“修身养性”
4.3.1 戒定慧——“三学”
4.3.2 六根清净与幸福
4.3.3 五戒 六度 八正道
4.3.4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4.3.5 成功的煎熬与天真的大道
4.4.1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4.4.2 修养真身,抱朴守一
4.4.3 二元辩证思想
4.4.4 虚空恬谈,无为而无不为
5.1.1 三教的来历
5.1.2 从三教互补到三教合一
5.1.3 禁佛禁道与弘扬佛道
5.1.4 汇通合流,一主两从
5.2.1 源自儒释道的混合价值观
5.2.2 林语堂眼里的东坡
5.2.3 余秋雨眼里的东坡
5.2.4 木斋眼里的东坡
5.2.5 活在民间的东坡
5.3.1 法国《世界报》的看法
5.3.2 美国人的看法
5.3.3 日本人的看法
5.4.1 刚柔并济,进退自如
5.4.2 立德、立功、立言
5.4.3 养生之道里的人生哲学
5.4.4 半人半神,通透人生(上)
5.4.5 半人半神,通透人生(下)
6.1.1 五大文化,唯我川流不息
6.1.2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梳理
6.1.3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6.2.1 向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6.2.2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6.2.3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6.3.1 国家软实力与民族软实力
6.3.2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6.3.3 立足传统,胸怀世界






























































































课程详情
本课程将带领学习者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从先秦开始,走过魏晋南北朝,领略唐宋元明清的精彩文化,学习儒佛道的精神,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四川大学)
本课程将带领学习者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从先秦开始,走过魏晋南北朝,领略唐宋元明清的精彩文化,学习儒佛道的精神,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四川大学)
本课程将带领学习者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从先秦开始,走过魏晋南北朝,领略唐宋元明清的精彩文化,学习儒佛道的精神,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四川大学)
下一篇:《论语》英译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