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0 为什么要学习温病学?
1.1 温病学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1.2 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2.1 温病的定义和特点
2.2 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2.3 温病与有关概念的区别
3.1 温病的病因
3.2 温病的发病
4.1 卫气营血辨证
4.2 三焦辨证(上、中)
4.3 三焦辨证(下)、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5.1 温病的诊治原则
5.2 温病的特色诊法(1)
5.3 温病的特色诊法(2)
5.4 温病的特色诊法(3)
5.5 温病常见症状(1)
5.6 温病常见症状(2)
5.7 温病常见症状(3)
6.1 温病的治疗原则及治法确立依据
6.2 温病的内治法(1)
6.3 温病的内治法(2)
6.4 温病的外治法
6.5 温病的预防
7.1 风温的定义与沿革
7.2 风温的病因与病机
7.3 风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4 风温的辨证论治(1)
7.5 风温的辨证论治(2)
7.6 风温的辨证论治(3)
7.7 风温的辨证论治(4)
8.1 春温的定义与沿革
8.2 春温的病因与病机
8.3 春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4 春温的辨证论治:概述
8.5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1)
8.6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2)
8.7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3)
8.8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4)
8.9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5)
8.10 辨证论治:热在气分(6)
8.11 辨证论治:热在营分(1)
8.12 辨证论治:热在营分(2)、热在血分(1)
8.13 辨证论治:热在血分(2)
8.14 辨证论治:热在血分(3)
8.15 辨证论治:热在血分(4)
8.16 辨证论治:血热阴伤(1)
8.17 辨证论治:血热阴伤(2)
8.18 辨证论治:血热阴伤(3)
8.19 辨证论治:邪伏阴分、善后调理
9.1 暑温的定义与沿革
9.2 暑温的病因与病机
9.3 暑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9.4 暑温的辨证论治(1)
9.5 暑温的辨证论治(2)
9.6 暑温的辨证论治(3)
9.7 暑温的辨证论治(4)
9.8 暑温的辨证论治(5)
9.9 暑温的辨证论治(6)
9.10 暑温的辨证论治(7)
9.11 暑温的辨证论治:其他暑病
10.1 湿温的定义与沿革
10.2 湿温的病因病机
10.3 湿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0.4 湿温的辨证论治(1)
10.5 湿温的辨证论治(2)
10.6 湿温的辨证论治(3)
10.7 湿温的辨证论治(4)
11.1 伏暑的定义与沿革
11.2 伏暑的病因与病机
11.3 伏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 伏暑的辨证论治(1)
11.5 伏暑的辨证论治(2)
11.6 伏暑的辨证论治(3)
12.1 秋燥的定义与沿革、病因病机、诊断
12.2 秋燥的辨证论治(1)
12.3 秋燥的辨证论治(2)












































































课程详情
本课程为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既具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又兼具临床课程的属性。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温病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方法,学会运用温病学知识解决临床防治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为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既具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又兼具临床课程的属性。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温病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方法,学会运用温病学知识解决临床防治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为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既具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又兼具临床课程的属性。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温病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方法,学会运用温病学知识解决临床防治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