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1 说课《中医入门》
1.1.2 中医学的内涵
1.1.3 讲故事学中医
1.1.4 中医学形成之源
1.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1.1.6 古代与近代中医学的发展
1.1.7 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1.2.1 医学科学的内容
1.2.2 中医学具有的自然科学属性特点
1.2.3 中医学具有的社会科学属性特点
1.2.4 “四大经典”与中医学的形成
1.2.5 “金元四大家”与中医学的创新
1.2.6 中医学基本特点
1.2.7 中医学解决疾病的特色(上)
1.2.8 中医学解决疾病的特色(下)
2.1.1 伏羲与阴阳
2.1.2 仰观于天
2.1.3 阴阳大道
2.1.4 阴阳学说
2.1.5 阴阳与中医
2.2.1 源自五种物质说
2.2.2 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2.2.3 五行学说的其他观点
2.3.1 医学的基本含义
2.3.2 医学的划分(上)
2.3.3 医学的划分(下)
2.3.4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上)
2.3.5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下)
3.1.1 整体观
3.1.2 恒动观
3.1.3 辩证观
3.2.1 致中和的内涵(上)
3.2.2 致中和的内涵(下)
3.2.3 中医学以“中”为重(上)
3.2.4 中医学以“中”为重(下)
3.2.5 适事为故以平为期(上)
3.2.6 适事为故以平为期(下)
3.2.7 致中和是中医学术之本
3.3.1 趣话中医学脏腑
3.3.2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3.3.3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3.4 藏象学说的特点
3.3.5 脏腑的名称及分类
3.4.1 漂洋过海的大蒜
3.4.2 可作口香糖的丁香(上)
3.4.3 可作口香糖的丁香(下)
3.4.4 五更天的泄泻(上)
3.4.5 五更天的泄泻(下)
4.1.1 扁鹊与四诊、仲景与辨证
4.1.2 神农与中药、皇甫谧与针灸
4.1.3 安宫牛黄丸、葛洪与预防
4.1.4 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上)
4.1.5 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中)
4.1.6 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下)
4.2.1 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出处
4.2.2 治未病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4.2.3 中医养生的原则(上)
4.2.4 中医养生的原则(下)
4.2.5 中医养生的方法(上)
4.2.6 中医养生的方法(下)
4.3.1 尉中民教授解读《金匮要略》
4.3.2 痰饮论治与名家验案分析
4.3.3 奔豚气论治与名家验案分析































































课程详情
本通过讲故事学中医,具体内容包括医话、医道、医理、医术四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带领学习者认识中医、走进中医、了解中医、应用中医,最后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通过讲故事学中医,具体内容包括医话、医道、医理、医术四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带领学习者认识中医、走进中医、了解中医、应用中医,最后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通过讲故事学中医,具体内容包括医话、医道、医理、医术四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带领学习者认识中医、走进中医、了解中医、应用中医,最后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北京中医药大学)